【感想】關於 “頻率的重量”

以下這段話是整理自我前天在專班群組分享的內容: 『當一個人沒有把自己接住,希望別人來接住,例如「我很焦慮/恐懼/急躁…..,我希望有人可以接住我的焦慮/恐懼/急躁……」的這種頻率,這些頻率在無形中就會產生“重量”,讓人有壓力。 這些東西我相信大家在生長過程中都不陌生。 可是當大家自己接住自己,在聊天提問時就會只是單純的分享,這種狀況下就不會有那種「重量」的感覺出現。 這很抽象,希望我的表達夠清楚』 講得更白話一點,就是「當我散發想從他人身上獲得些什麼」的時候,這種“重量”就會出現。想要人家拍拍、秀秀、誇獎、稱讚、給我定位、給我安全感…&#8230 ………

【閒聊】關於七年

Ra常把「七年一循環」掛嘴上。剛學習人設圖的時候,聽老師提到「第一個七年、第二個七年…」,老師分享她經歷兩個循環的感受與體驗,當時聽了可是我不懂;因為我才剛開始實驗權威與策略,我的身體還沒走到這個階段,Ra跟老師的話是進了腦袋沒錯,然而我無法體會。 直到現在,邁入第二個七年,回頭複習課程的時候,老師這些話總算「叮咚」了。我懂了。 對我而言,第一個七年,困難點在於遵循權威與策略之後,那一連串的拉扯。這些拉扯可能來自於自己跟自己、自己跟外在。自己的腦袋會質疑身體的反應,而當我依循身體反應去做之後,週圍的環境又會有雜音過來。 經歷完整個七年,我已經很習慣這種拉扯,也很習慣等待。這時候更明 ………

小聊《解圖》

IHDS有篇文章“Reading the chart is an art”解圖是一門藝術,是Ra談論解圖這件事。原文連結請按此。   文章大意如下:   『解圖不是純科學。若是,我早就在幾年前弄一個程式出來解圖就好。對,你可以有所有的資料,Talking Bodygraph網站就是很好的例子,可是那不是解圖。手邊有一堆資料可是沒有經過整合、透視,這不是解圖。』   之前讀這篇文的時候,就一直銘記在心。實際上,在IHDS上分析師課程時,在學的就是「 融合統合」所有的資料,然後透過每個分析師獨特的風格,來解一張圖。奇特的地方在於,那些運作機制的公式雖然都一樣,可是不同分析師講出來的就是有不一樣的感 ………

自我觀察日記分享

〔2021.5.4 – FB專頁貼文〕   這幾天情緒恢復正常後,又開始對前幾天當我黑洞的同學朋友們感到不好意思甚至愧疚。然後我警覺到:「咦?這是我的慣性模式嗎?」   那天,願意傾聽我苦水的朋友們,都是做好準備跟我通話的。我很感謝他們在我情緒滿溢的狀態下,沒有被“沖走”,沒有任何評判,也沒有任何分析,就只是靜靜地,甚至鼓勵我:「就洩洪吧。」   我知道他們當時是自願陪著我的。而我事後覺得愧疚、覺得不好意思的感覺,是長久以來的慣性反應。從小就被教導「要堅強、要獨立、不要輕易麻煩他人」,所以當我受到這樣的好意與陪伴時,會感到彆扭、不自在,無法坦然接受。   我想,這是那天好友提到「陰 ………

melancholy – 情緒與身體觀察記錄

【舊文:2018年4月19日 張貼於FB個版】 年輕的時候就覺得自己是個情緒恐龍。意思是,對有些事的情緒感受很慢,總要事後才會發酵。學了人類圖之後,明白這個叫做「跑情緒波」。從聖誕節過後到三月,以為自己情緒快跑完了,原來並沒有。原來我還沒有攻頂,還沒有跌到最谷底。 第一發警訊是在4月5日當晚上課的時候。當天上課覺得自己講話很卡,能量沒辦法集中;而且呼吸運氣出來的位置比之前高,照理說應該是在靠近肚子的地方的,但那天感覺氣一直下不去。隔天重聽錄音做筆記,發現自己的聲音透露出急躁。這樣不行,哪裡不對了。用不對的頻率在上課,這不行。   此為驚嚇一。   接著兩天後,我發現我的急躁指數達到最高點,不耐 ………

退省的這段日子

這是我在2018年6月1日張貼在FB的舊文。  回顧朋友的贈詩,還是充滿感動,轉移文章的同時也特此記錄。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心地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Conscious mind, Body, Spirit/Emotion】 四月中曾經對情緒、身體與頭腦做了個記錄,之後就正式進入休眠狀態。意外發現這次自己的情緒波,很符合地震波,前面只是前震,接著主震,然後餘震。也許是身體與情緒的一個保護機制,身體不會一下子突然劇烈產生化學變化;一下子受到太過猛烈的情緒衝擊,人是會壞掉的。 休眠關機的兩個月,就是情緒在最大振幅的時候。那段期間,就像處在真空 ………

從《自我探索》踏上《覺知之旅》

《自我探索》這四個字從2014年使用到現在,隨著我的轉變,也要跟這四個字道別了。從《自我探索》邁向《覺知之旅》的新階段。BLOG名稱正式改成《覺知之旅》,而 Facebook 的專頁,已經送出修改名稱的請求多次,可是一直沒有收到任何回覆,不確定最後結果究竟會如何。 這段期間,腦袋的聲音沒有停過。例如: 「改名字會降低觸及率啊」「改名字可能會流失追蹤人數啊」「萬一FB不讓妳改,這樣名字不一致怎麼辦」 諸如此類,巴拉巴拉。 隨著時間、情緒的沉澱,我問我自己,還是想改嗎?還是很喜歡這四個字嗎?答案一直都是肯定的。我的熱情與動力都一直在。別的不說,光是找適合的圖片來做新名稱的圖,我就動力滿滿。腦袋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