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探索》這四個字從2014年使用到現在,隨著我的轉變,也要跟這四個字道別了。從《自我探索》邁向《覺知之旅》的新階段。BLOG名稱正式改成《覺知之旅》,而 Facebook 的專頁,已經送出修改名稱的請求多次,可是一直沒有收到任何回覆,不確定最後結果究竟會如何。

這段期間,腦袋的聲音沒有停過。例如:

「改名字會降低觸及率啊」
「改名字可能會流失追蹤人數啊」
「萬一FB不讓妳改,這樣名字不一致怎麼辦」

諸如此類,巴拉巴拉。

隨著時間、情緒的沉澱,我問我自己,還是想改嗎?還是很喜歡這四個字嗎?答案一直都是肯定的。我的熱情與動力都一直在。別的不說,光是找適合的圖片來做新名稱的圖,我就動力滿滿。腦袋想的那些,我都知道,向來都知道。問題是,專頁經營到現在,我一直都採取佛系經營,不管名字換不換,應該都還是會繼續佛系下去;既然之前什麼演算法、觸及率…都沒能綁架我,現在當然也不能。這些對我而言,都只是工具,讓我能對外接觸,分享感受與知識的工具。看見了這一點,腦袋的小劇場自然就平息了,繼續開心地找圖改BLOG。

接觸人類圖邁入第七年,這半年來感覺到自己很大的轉變,可是又好像也沒變。

♢♢♢♢♢ ♢♢♢♢♢ ♢♢♢♢♢

在補教業十多年,早些年我就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現在網路資訊如此發達,很多東西上網都找得到資料,Youtube上面也有很多很棒的英文教學,既然如此,人們為何要來跟我學英文?我可以給的是什麼?若我給的東西,都是網路上可以找到的,那大家真的沒必要來跟我學,錢可以省下來,真的。

我想起很多年前,那時進兒美教學領域快一年吧,因同事要離職,老闆要我去接她的班。這個班的孩子都是很小的時候就在這裡學英文了,已經學了三~四年了,這麼“資深”的班,要我這個很菜的老師去接,我壓力好大。也的確,剛接沒多久,其中一個家長就給我一個”考試”,也算是影響深遠 XD (以後有機會慢慢分享)。這個班一直以來前兩名都是固定的,第一名是一個非常乖巧聰慧又端莊的女孩子,第二名是一個很聰明的男生。我帶這個班沒多久,我就發現這個男生在聽說方面的反應非常靈敏,稍微引導一下,很快就進入狀況。正好,我是很喜歡課堂活動的人,我喜歡實用性,學生越活躍,提問越多,我能給得也越多。當然啦,惡作劇的也一樣,學生皮我就更皮,老朋友都記得之前的青春小劇場。就這樣帶了半年之後,班級排名翻轉了。這個男生從第二名變成第一名,而且從此一路第一名到我這個班結束為止。

當時班上還有另一個男生,很聰明,偏偏不愛讀課本,不愛背單字;可是每次在課堂上的問答,他都很活躍。有一次遇到總校視察來看課,視察老師看到學生竟然跟我用英文聊魔戒都驚呆了,所以那一次我得到很高的評分。可是她不知道,是因為學生強,所以我強,學生活潑所以我活潑。到現在,我都還記得這三個孩子的名字:Shelly, Steven, Jerry。

我不是那種很會丟資料出來讓學生抄滿滿筆記的老師,我也不是那種「從一個單字拆解成10個,字首字根字尾全部歸納一遍,於是一個單字可以講10分鐘」的老師;我曾經試過,花了比平常多三倍的時間備課,可是上課的時候我講得很痛苦,學生聽得很恍神,上課效果一點也不好。

這幾年,從英文教學慢慢轉移到 Human Design 的授課。我依然是遇強則強。同學願意往自我的內在挖掘越多,我能給的也越多;相反的,若只是想來聽聽,想抄滿滿筆記回去的,會大失所望,因為我除了基本架構,給不了很多很多細節,細節必須透過對方挖掘,我自己挖不出來。經過這幾年的體驗與實踐,我更看清了自己所擅長的:爬梳、架構、統整。

幾年前曾經有同學說,她覺得Four Ways就很像是路標、路牌。我跟擁有同樣輪迴交叉的學友曾經自嘲這是個無三小路用的輪迴交叉。到了今時今日,我看見了,朋友是那個屹立不搖,標示清楚的路標,而我不是。我是橋。然而,不管是路標還是橋,都還是需要有人來看、來走,才會有作用,不然平常也不過就是擺在路邊的一個物品罷了。這就是人生有趣的地方,不是嗎?

我沒變,可是哪裡不一樣了。我是橋,我是擺渡人。至於是怎樣的一座橋,要問走上這座橋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