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5.4 – FB專頁貼文
 
這幾天情緒恢復正常後,又開始對前幾天當我黑洞的同學朋友們感到不好意思甚至愧疚。然後我警覺到:「咦?這是我的慣性模式嗎?」
 
那天,願意傾聽我苦水的朋友們,都是做好準備跟我通話的。我很感謝他們在我情緒滿溢的狀態下,沒有被“沖走”,沒有任何評判,也沒有任何分析,就只是靜靜地,甚至鼓勵我:「就洩洪吧。」
 
我知道他們當時是自願陪著我的。而我事後覺得愧疚、覺得不好意思的感覺,是長久以來的慣性反應。從小就被教導「要堅強、要獨立、不要輕易麻煩他人」,所以當我受到這樣的好意與陪伴時,會感到彆扭、不自在,無法坦然接受。
 
我想,這是那天好友提到「陰性能量」失衡的狀態之一吧?或許,我可以不用學著嬌滴滴地撒嬌,我要學習的是坦然接受他人的善意付出。這也是接納自己,跟自己和解,對吧?
 
從小因為情緒受了很多挫折,所以很感謝現在身邊有這些朋友們。他們沒有用學到的知識來對我貼標籤或“提供分析診斷”,他們給我的,是回歸到最基本面的陪伴。
 
—————–
 
這些年來我旁觀過很多次這樣的對話,舉例:
 
A:「那個某某某因為我們上次某件事不開心了。」
B:啊?三爻人會這樣嗎?會因為這種事就不開心嗎?
 
諸如此類的對話。
 
這也是我後來很討厭的一個現象之一。我當下心想:可不可以不要管幾爻了,不要管左右箭頭了…..人家就已經說明不開心了,就先去好好跟對方溝通處理。
 
Human Design 這個知識,讓我知道自己的能量會對他人有什麼影響,所以在情緒方面的拿捏會小心,避免讓情緒無定義的朋友太不舒服。對那天陪我的朋友而言,則是理解,自己無定義的情緒中心,要接情緒能量,事先可能要先做好什麼準備;也理解情緒能量在釋放的當下可能會有的狀態。就這樣而已,在那個陪伴的當下,根本就不需要什麼專有知識名詞或術語。
 
彼此互相理解,當下撞擊出的火花還有療癒,我想我會記得一輩子。
 
這也是我接下來這個階段想做的。我想提供的,就是最純粹的陪伴,回歸到身而為人的基本面,回歸到最純粹的感受與感知。所以在這裡,可能不會常看到專有名詞或知識性爆棚的文章。當然,可能偶爾會有《英語廚房》單元吧?不過更多的可能都是日常的體驗與覺察的分享。畢竟知識性的東西還有專有名詞,在上課跟解讀的時候已經說很多很多了。
 
另外,本來預訂五月底在新竹有一場《不插電系列》座談會,可是最近疫情關係,目前還在觀望情況,最壞的可能大概就是取消,或者改成線上的方式。
 
大家記得口罩還是要戴好,勤洗手,保持身心健康。一起祈願這一波疫情能順利消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