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聊:關於孩童發展分析】

記得我2017年上這門課之前,看了課程內容,覺得這應該不會太難。上課內容除了飲食消化系統的部分之外,大部分都是前三階的東西,我以為就是把這些內容,加上合圖分析的原理,套用在親子分析與孩童教養上,應該沒什麼難的。

我以為。

老師在第一堂課宣佈每一堂都有作業要交,要參與討論。第二堂課大家輕鬆渡過,然而從第三堂課開始大家就明顯感受到這門課不是我們所以為的。只要老師聽見我們當天的作業內容裡面有“分析”的成份,就會“導正”我們,特別是Dharmen老師。

Carol跟 Lynette兩位老師”糾正”我們觀念知識的方式都很溫柔,所以當我第一次被 Dharmen老師很”直接”而且堅定的語氣糾正時,的確略為驚嚇。雖然當下有情緒但那不是生氣;沉澱過後,我反而很感謝老師如此直接的當頭棒喝。現在回想起來,當時我會覺得那股建議直接而且強力,或許是因為身為反映者的老師就是在反映我的能量也說不定。

Dharmen 跟 Leela 老師說:『孩童發展解讀分析師,主旨是要去引導父母,讓父母瞭解他們的孩子,進而引導這些父母去引導他們的孩子。我們不是要”教”(teach),我們是要去”引導”(guide)。我們不是要你們去告訴家長們說:你有什麼什麼通道,所以會怎樣怎樣,孩子有什麼通道所以就怎樣。你們的任務是當家長來詢問你們:「為什麼我的孩子脾氣這麼不好?他不吃飯的時候我好挫折…」的時候,透過他們雙方設計的運作機制去協助他們,引導他們如何處理,如何彼此相處。』

之後隨著課程的進展,我慢慢抓到這門課的主旨與要領。老師非常強調「整合(synthesize)」與「引導」。的確,親子的組合那麼多種,有的家庭主照護者是母親,有的是父親,有的則是隔代教養;加上每個家庭每種文化的生活方式、環境不同,可能遇到的制約有成千上萬種;這當中一層又一層的東西,我們該如何引導家長們看見自己、看見孩子,進而讓家長有能力去引導並陪伴孩子成長?

東西方的文化大不同,我該如何提供實質而有幫助的服務?我該怎麼做會比較好?一直在思考這些點,也可以說我的情緒權威還沒看清全貌,還沒跑完,所以一直沒有很正式地公開這項服務。之前曾經做過一個嘗試,但沒有成功。這結果我欣然接受。因為我知道自己還沒完全準備好,行不通也是必然。

奇妙的是,過去一個月,連續遇到兩位同學都是家有雙胞胎的媽媽。接著是上週收到一位同學來信詢問教養分析的解讀,在溝通的過程中,我隱約感覺到我好像準備好了,可以很正式地把教養分析解讀的服務分享出來了。謝謝過去一年半以來跟我一起實驗教養分析的同學們,更謝謝最近與幾位媽媽們相遇。


《說明:圖片左側是做教養分析時實際使用的圖片排版方式,右側則是說明教養分析所涵蓋的內容。》

CDA說明

發表留言